陳丹青曾說:
每次看到中國式素描我就想死。
在中國當代的應試教育之下,不敢說全部,但絕大多數都是技術,高考美術為什么在考前學應試教育,而不是學繪畫的真諦或者藝術的真諦呢?
對于“應試型”美術生,網友是這樣回答:如果在缺乏理論性知識的前提下,進行“創作”只會是“胡亂畫”,啥都不會憑什么還談藝術!
其實對于網友的回答,好像的確是先有技術才能支持你的藝術,那這樣和陳丹青所說的,中國式素描考試把繪畫引向絕路,豈不是立場就截然不同了。
特意翻看關于他的一些文章,最深刻的一句是:“他主張年輕人不要都去畫畫,今天中國還有那么多人畫畫是不正常的,是我們這代人造成的”這句話必然會讓“應試型”重慶美術培訓畫室美術生陷入沉思,那么“應試型”美術生有美好的將來嗎?
作為“應試型”美術生,我們很清楚我們都是批量化、公式化的機器人,聯考前一系列無靈魂的作品輸出,已經扼殺了美術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,“我也反對應試教育,反對只能中規中矩地畫著生硬的素描,反對作業難消!禍害無窮”
可上了美院的都知道,大學第一節繪畫課,美院老師都主張不要用培訓班那一套畫法來畫畫,這說明你們可以學藝術了,最起碼可以擺脫千變一律的模式畫,可以從應試教育的囚牢中,魚躍龍門了。
脫離苦海之后,你們就可以用聯考前的技術去支撐你的藝術,“一個人的創新能力,必須建立在有一定技術前面”!
舉一個例子,就拿畢加索而言,他前期的作品也是技術流。
14歲畫的
不過后來他覺得寫實沒意思,換風格變成這樣了了。
畢加索《格爾尼卡》,1937
所以,凡是藝術都是一個技近乎道的過程,也就是說技術是前提,而應試是提高技術的一條途徑,我知道我們國家的藝術教育確實存在很大弊端,對于我國國情來說,“應試教育”才是目前最大的公平。
同樣作為應試教育的日本,我們就來比較一下中日美術生的作品,希望能引發我們思考,取長補短。
部分素材源于網絡 | 侵刪!